叶兆言花城开讲:从三流到一流作家,中间是什么? 近日,“花城文学课”第12讲邀请到了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叶兆言与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山大学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
: K' A4 P. i8 S两位老师就“从三流到一流作家”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分享。
# ~4 i8 Y: i- J$ O写作门槛很低,任何人都可以开始+ X* X+ A) M2 p+ Q- m& K4 Z3 _
叶兆言首先谈论了写作的起点与成长。叶兆言提到,大多数作家的写作生涯都是从所谓的“三流”开始,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对写作起点的一种描述。
/ Q) k+ ^% n$ I9 C% q! t他认为,写作的门槛很低,只要有纸笔或电脑,任何人都可以开始写作。但要成为一流作家,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创作,这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他强调:“写作者绝大多数的写作其实都是从三流开始,这很正常。”
v2 }+ | d. E, J2 p% m) t0 a在叶兆言看来,写作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有时候作品对于作者来说意义重大,但对其他人来说可能并不具备同样的价值。他鼓励年轻作家坚持自己的创作,即使一开始可能只是孤芳自赏。 Q& K' K+ x h, a7 d8 b
在谈到写作初期的模仿问题时,叶兆言认为,所有的写作都不可避免地包含模仿。他引用钱钟书的话,指出写作无非两种事:“一个就是别人怎么样,你也怎么样,另一个就是别人怎么样,你偏不怎么样”。他鼓励作家在意识到某种写作方式已经存在时,尝试走相反的方向,以此来寻找自己的独特风格。
( F: b% A6 c& r9 \' i0 T写作首先是为自己带来快乐; Z0 P6 ~/ o# n# g f4 Q' }. |$ H' {
活动现场,两位嘉宾还探讨了写作工具的变化对创作的影响。叶兆言分享了他对电脑写作的适应过程。他认为,尽管写作工具的变化会带来一些挑战,但电脑无疑提高了写作效率。
. | J3 B6 b, t F+ m7 b2 {在讲座的最后,叶兆言把写作比作一种自虐的过程,长时间的创作是一种折磨,但完成作品带来的满足感是无法替代的。他认为写作首先是为自己带来快乐,而不是单纯为了取悦他人。
$ \8 R( k- }3 y s, z( o4 G叶兆言说:“写作就是不断地磨炼,比如说一个长篇小说,得写个两三年对吧?一直在写,其实这种写作就是一种自虐。这种自虐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写完的那种快乐。”# k# ?; I# I: l/ |5 k
王威廉还提到:“我觉得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可以重读,如果说在第二年、第三年后重读的时候,你还那么喜欢那本书,那就证明那本书真刻到你的骨子里了。”
+ m( x" r& x! b2 s2 `' E* S7 ~两位嘉宾在现场真诚的分享和交流,不仅为年轻作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也为诸多文学爱好者的阅读与写作带来了启发和鼓舞。
2 Z) y' P' v/ O: v9 g, S4 T羊城派|文|记者 孙磊 通讯员 赵沚琦图|主办方供图4 s$ d- b( x$ p. F1 N2 k: i. ?
" ?/ }2 Y1 L+ g" g% k8 q
1 e& B! Q9 K. [9 Y0 H9 w7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