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评媒 于 2024-4-26 23:37 编辑
7 u. j a+ p1 a" [ @5 Z' n3 `2 _8 k+ T2 h
陈家忠的文学梦想——《祝总骧传》序 文/刘书良 在我相熟的作家中,没谁比陈家忠最勤奋、最刻苦、最隐忍,也是我所知道的北漂族群中最有文学成就的作家之一,许多我相熟的老作家大都认可我对陈家忠的客观评价。
8 k" u2 Y! Y* n6 n- A; A# v* [5 U, }' v$ R# e& }4 d4 t
作家的名声,不仅体现在作品上,还有为人处事的态度。再好的作家,人品出了问题,即便写出多俊美的文字,终是人格的垢病。
h* J% h' R. q, J- p2 S: F/ i
( I3 N7 J5 {) N0 i% D0 \" n% B29岁那年,家忠已经是苏北一个区域作家协会的秘书长,他创作的诗文被省级、国家级报刊刊用,正是“春风得意”的青葱岁月,他却总觉得平淡生活不足以支撑他对文学梦想的追求。
* i: \: _* m% I. j, |
) h1 W a; T; a! B2 o3 m大运河里汽笛声声,霸王项羽故里的传奇故事,骆马湖里的渔歌唱晚,都曾是他的诗文里的不可或缺的章节,都曾激发他怀揣梦想走向远方。
+ e. v+ S. t( ~$ |$ A1 c% ?6 s. t
5 d) ?7 T8 X7 x- c$ Q; u他知道眼界不够宽广,笔墨不够顺畅,于是他便拼命地读书,灯光熏睡了漫漫长夜,一团又一团烟雾在他眼前升腾与散去,再升腾,再散去,连运河岸边的纤夫也沉沉睡去。他总嫌文字不够精美 ,那些恭维他文学成绩的语言令他汗颜。. @# B7 } [) n1 ?
0 l% S( `! z z% k O1 ^- L山外青山楼外楼,他思寻着更大的成长舞台,不为金钱多寡,只为接近心中的梦想。所以,当北京向他传递出那支橄榄枝之时,他豪不犹豫地放弃了收入颇丰的工作岗位和令他人羡慕的社会职务,一路风尘仆仆地北上了。7 P9 k: g) ]+ Q, `- i
A* }. t) o% d6 t+ f6 p% h
18 [3 h9 L& @+ U" U, Z
北京城可真大,大到10年后还不曾踏遍这里的山水古刹、名胜景区。因为所有的踏青与旅游都需要大量时间,他舍不得啊。先是躲在窄巴的出租屋里写作,后来才搬进楼房,文学对他来说是任何艰苦也比不过的诱惑。
7 b' e* n1 F+ c2 E ^1 |& \! |" U' h) f( ]3 w0 z$ x) T2 ~
家忠的才华与勤奋让他很快从众多编辑、记者中脱颖而出,从编辑一跃升任期刊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主编、执行社长,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擅长的诗歌让位给了报告文学。
- K6 K5 P3 B: o: v3 c9 v5 m1 d" y+ w: b, j
显然,记者身份让他有了写作纪实体裁的理由,而期刊也需要这样的文字。家忠在期刊界摸爬滚打18年之后,转场到专业作家这个行列,历经了五年的矻矻以求的挣扎、蜕变,继而华丽转身,先后被江苏省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接纳为会员。% F; }+ L+ z' Q) _& Z. L. }2 h
" h0 B5 U* i+ ~0 g! \ _6 O借助锅台可上炕,这是东北农村的一句流行语,是说一个能人只要给他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他就能使自已攀上一个高度。5 y" U( Y4 R& k! p
( c% j0 S8 h# R- \% h( V: ]家忠一时被报告文学所迷惑,也使其报告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度,写农民大豆育种专家赵相文的《黑土地孕育精灵的人》,写茶叶专家徐纪瑛的《茶痴》,一篇洋洋洒洒五六千字都是在两天时间写出的。
, m/ i. z& J8 i
8 z; ?$ ~! c+ I主编总是用不可信的冷眼盯着他看,以便找到他写作上的漏洞。几个老编辑、老记者跟随主编多年都未能达到写作水平的高度,依旧在短篇中徘徊。
8 W7 r9 ?- ]- {! {: r
- d9 [' i; `' C# ~0 P后来有人告状说“办公室的沙发都被老陈睡塌了”,主编这才恍然大悟:别人走路、吃饭时,他在写作;别人睡觉、娱乐时,他在写作,他放弃了一切娱乐、休闲时间写作到了“无文不识茶滋味”。主编感叹:陈家忠不成功都难!- c2 {( n. D3 l" _0 z
" [6 ?! {& M! p/ n' K8 |. F. ^
脚板踏上北京土地时,家忠就与人“格格不入”,不去潭柘寺烧香拜佛,也不去北海公园湖里荡桨,尽管他工作地方离北京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只有两三站地,也无暇观赏那里的秀美风景,尽管他也想去,可他真的没时间啊。5 C$ s# v. u$ {1 w5 y+ ^
" b( r8 i' h, I0 b. w: M白天,繁重编辑、出版事务、北上南下的采访任务,都没给他留出时间可供支配,甚至不记得有过星期天、节假日,他把写作时间大都安排在下班后,办公室里长条沙发成为了他的床榻。
. {: b3 w& j) z/ Z) M
9 F* \8 X6 x: q& r5 Z0 t* M8 I! j社长埋怨道:“一年换一个沙发,都是家忠睡坏了。”实习记者问主编,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优秀记者、作家?”主编指指家忠反问道:“你能像他那样视写作为生命,不惜时间和得失吗?如能,你就可以成为优秀的记者和作家了。”
5 O* d; p) |0 t# y7 r0 y7 r6 i; z8 L( @9 y2 u9 A
2* ], Y+ @, `) j; n
在激情如歌的岁月里,家忠的诗歌是他成名的处女地,进了北京他并未固此失彼,诗歌依旧如火一样老辣、澎湃、令人联想:
7 R" A3 t; P6 F8 B; V. p“我们诵读的每一首诗
$ S6 o- z3 g" D4 A9 k6 g+ r在漫山遍野飘荡
, |" h* i) G) k2 j- J5 N0 I! w谁的口中长了一朵火红的玫瑰
+ X7 U( ? P7 G' o2 v3 S" s: `谁的心里长了一朵火红的玫瑰
6 G8 F" C& J1 k玫瑰,玫瑰
% X5 d; H8 a3 u玫瑰如火, \) S$ J0 V8 n7 P, {' t3 L3 _
随时奔赴一场烈焰般的爱情。”) A: q( B8 G* B6 i6 @- i
0 n6 w9 `: Z8 a$ n
我写不出这如醉似火的文字。诗歌作者光芒四溅的才华,足以撩拨女孩儿的芳心,让我这个老作家自愧不如,不敬畏他都不行。6 o/ g G; |' _& z% ?
$ F4 y+ F e5 S% Q) n. I
恰有拙作《行走的丰碑》要出版,请家忠出来喝酒。请酒之意在酒外,让他添补封底处大半页的空白。他并没发现掉进陷坑里,自知吃人家嘴短,布置的作业要完成。他低着头,时而仰起,烟雾在他乱蓬蓬头顶上旋转、飘散,再一旅转,再飘散。我知道他走心了,也不打扰他。20分钟一口气,家忠烟屁股一丢,20行诗文跃然纸上。揽读全篇,推开了本书导读的天窗。
4 R& {1 j5 P/ v) X3 }
' Z3 a% `$ b; [1 @! E6 @2000年前后,家忠的创作频丰,写诗也做文,几乎每月都有数份稿酬汇单,也常被同事缠磨去请饭。家忠后来出版了《他们感动中国》报告文学集,内容大都是这8年发表的作品。
# D4 `8 P: y7 S4 ^# Z, F9 ?( L4 m1 k% K/ e6 O q/ a. X8 G: ^
家忠的生命激情是燃烧的。不曾见过他垂头丧过,哪怕是期刊走入低谷,他依旧踌躇满志地与主编、社长商讨期刊的未来走向,并亲自爬上甘肃黄土高坡上,扯开嗓子唱“我家住在黄土高坡”,释放一下心中积压许久的工作压力。
1 S( W, C+ n( T# v+ ?: T4 ]8 i* D% G
7 I! T; ^! z$ W" b他最终用真诚与厚道迎得当地政府的信任,成功地为期刊注资。他在杂志社工作期间,经历了杂志社艰辛办刊的历程,也耗去了他大量的宝贵时间,他说他从不后悔,也是他心智成熟最快的一段时间。
) s% f- w1 R( |3 K# r* f6 S _; B. [, @, U5 r% t
也不知家忠哪里抽出空闲时间,竟一口气出版了《小说名著导读》《诗歌精品鉴赏》两部,让人羡慕的想骂娘。如果他到此停下脚步 ,就不是今天我们熟知的作家陈家忠了。很快,家忠又有《为生命喝彩》《经络巨子—祝总骧教授的科学人生》两部长篇。至此,家忠徜徉在报告文学创作领域里纵横驰骋。/ b% h1 B: q2 ?' p$ j
1 E/ ?" M- ]6 Q3
) E# T' f; v- N5 W一天夜里,家忠突然给我发微信,说他正在写《祝总骧传》,此后便没有了声音。这是家忠大部头创作之前的一种精神状态,只告之好友,并非求点赞,我猜想家忠又一部大作即将完成。这期间最好的做法是别理他,盯看他的微信朋友圈就是了。8 ?. q9 a1 Q; d. M3 s
, l2 L* z# m) h* ~+ [' i" A* ?3 Y
我对祝总骧并不陌生,对家忠撰写《祝总骧传》也不感到意外。18多年前,部队老首长张亚南带我和家忠去见他的老友、国宝级经络学专家祝总骧教授。
2 ?- U9 k' O" A* L1 u& D5 V/ L3 v2 o6 b
祝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后来进入医疗部门,从事的却是教学和科研性质且划归推广西医范畴工作。( e! Y( d [& H, Q# t, H" D2 I- |
# M% S1 _% k) K9 C% e
如不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出现的针灸麻醉热潮及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访华期间对中国经络针灸的浓厚兴趣,也不会引起官方的高度重视。5 L4 a7 P. L8 A: T K7 P+ T
0 f; G* ]% C; p, `0 C2 t8 e
周恩来总理召开专门会议,提出一定要尽快将经络的实质搞清楚指示。随即大批科研部门、医学院校和学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经络研究,国家科委(今国家科技部前身)还把经络研究列入部重点科研攻关项目。
! U* C% {# f5 s+ z) l, ^3 ^/ s( H
: i. |. u v9 _# p" c1 K- @为了周总理嘱托,年富力强的祝总骧投入了经络研究中去。8 u" _( }+ E- `* `2 r: ]
: B, ~- o6 D- X9 {人体到底有没有经络?医学界争论不休,争论了几百年依旧停顿有与无上,搁置在数百年。战国时期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有过记载:人体有14条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特殊功效,此后再无超越的定论。
' p- f1 m) v. X4 [; }8 z& U" m* B7 y. u* e
而在科技进步的今天,作为传统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经络学并未被重视也未被认定。清未民初以来,关于经络研究有过寥寥几次探讨也遭到排斥或质疑或否定,才使经络研究几近空白。研究团队为祝总骧提供不了有价值的线索。也好,祝总骧放下所有的科学技术的桎梏与成见,义无反顾地闯进一个新奇却又陌生的胡同,承担起破译千古之谜的课题。
# W+ _( A0 C: G8 i! }7 ?$ W4 c, p% _# P9 J+ X2 Y x+ A
祝总骧不知经络研究领域的深浅,宵衣旰食地闯入破译经络的会战之中。太难了,一窝蜂拥上来的医学科技人员在实验室里拼搏多年,竟看不见一点蛛丝马迹,大多人明哲保身退出了,也断言祝总骧也会暗淡退出。
; n0 M% M w5 ]* P* Z. G" z/ Y% f5 q7 {' w/ W7 x$ r+ K
然而,他们错了,他们太不了解祝总骧的性格,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言败的记录,他喜欢挑战自已,喜欢逆流而上,喜欢在别人不敢挖掘的地方破土动工。
* ?: n# }* f' J% Z
. s8 L5 Z+ u) r4 j/ ^1 e8 A这就是祝总骧独有的人生哲学,也是他与众不同的性格。他领悟到只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兴衰和民族的荣辱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生才具有更大的价值。
2 M0 [- }: T. l! Z
6 f: G" a# {8 u6 A中医提出的经络到底有没有?如有,又怎能证明?祝总骧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经络搞明白、弄清楚,光耀世界,造福人类。
: s' ^, }+ v3 Q \6 i4 b" t% z9 V1 Z; z* C1 k% m [ \
困难与挫折也如高山叠嶂阻在祝总骧面前,合作者的坚决退出,科研经费匮乏,无中生有的诋毁,甚至有人建议取缔科研项目研究,都不能阻止祝总骧科研攻关的脚步。5 \! }7 x, _/ v* m; c/ s
; b) N, l" ?5 m9 L) r某一天,祝总骧终于听到那个来自远古且久盼的声音:“咚,咚,咚″这奇妙又鲜活的声音。祝总骧着迷了:他对周边的人,对社区群体,都一个方法测定,得出人身体上都不缺少一条经络。之后,祝总骧才欢欣地对外官宣:人体经络是存在,而且从没离开过我们健在的身体。
9 {3 X: [ a( W4 C
1 F& K' `* d. ?" y: U, y象牙之塔固然壮丽,却不如走下神坛为人民服务。祝总骧呕心沥血地创编了“312经经络锻炼法”,并着力构建共产主义大课堂,志在为亿万群众营造健康福祉,实现“百病除,百岁康,百岁家的崇高理想。“312经络锻炼法”颇受大众欢迎。锻炼法一经宣布,东南亚一些国家便掀起了学习的热潮。
$ W+ @0 w( E# D" P- g3 p1 s& U) M* @7 c& K% C, v8 F% r0 h
4
3 X% {; O3 p: d: }& V& y) @祝总骧在国内首次发现并证明人体经络的存在而破译千古之谜的伟大成就,让家忠惊喜地意识到祝总骧这一科研人物值得去写。$ z# i3 a( ~3 c' h# a! U, @2 o
" R( w: D) `, R; O% W6 |
家忠的意识里的医学是医院及附属机构,他的生活离医学很远,连头痛脑热都不肯进医院,活脱脱的一个恐医的医盲。这不影响他对祝总骧发现经络意义的准确判断。$ y- I! f6 e$ q
5 B! Z- g! c0 b& Y% Q18年前,祝总骧的研究跃上到一个台阶,他在“发现”的基础上创造了利国利民的“312经络锻炼法”,但还没有得到富有成效的推广。祝总骧教授希望老首长张亚南帮他,老首长并未表态,而是把我和家忠介绍来。我和祝总骧见了一面之后,就被烦事占居了。我发现家忠对祝总骧的经络研究很感兴趣,不时从他嘴口中听到祝总骧教授的名字,再见祝总骧是家忠带我去的。$ M; i: @2 z) _2 d3 P, ?3 \
; g) f% R6 Y. t
祝总骧的事迹深深感染了家忠,他开始系列报道祝总骧,我们也不断地从报刊上看到朱总骧和他的“312经络锻炼法”的报道。. t) X" U7 x( {8 z; t/ d
" I8 D) ], B( [0 K0 {* S
家忠以激情、豪迈的语言,讴歌祝总骧证明经络的客观存在是中医领域里的重要发现,充满对经络锻炼法未来的肯定。他还受祝总骧教授的邀请一同去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参加活动,受到时任新加坡国会议长后来成为该国总统哈莉玛.雅各布的接见。0 U6 d) j% R4 N
6 ^% T: |& f/ O9 }" B家忠说,这是他至今为止见过的最大的官,骄傲的神情跃然脸上。许是有了这个契机,触动了家忠为祝总骧作传的打算。 18年啊,陈家忠一直是“312经络锻炼法”的鼓吹者,他还很有成就地把这股学习之风引入湖南老科协这个群体。
1 v- @3 A, j0 L. P. O, ]! M3 C# K% K& F+ w
湖南省老科协会长、原省委书记熊清泉随后发出指示:“您想长寿吗?您想健康吗?您想快乐吗?赶快参加312经络锻炼,把湖南省建成第一个百岁健康省。”“312经络锻炼法”在湖南全境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2 G2 m& X- j/ J) }' e% } c l) u5 K- t& w0 U
家忠终于熬出来了。他兴奋的告诉我,每天5000字的速度,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日夜完成了300页20万字的《祝总骧传》一书。书中许多细节让人感动,如不是经常与之在一起,根本得不到这样富含生活气息的情节。
7 z0 S' ]# h. [) ~/ t+ g9 {! t
+ l% c6 G+ Y ?《祝总骧传》也使家忠的纪实文学创作达到了里程碑式的高度。% r, r9 `- B: B( p( ~, k
1 E% g8 [+ z Z8 S0 _' S/ f$ f5# V6 f f' Y6 |
传记文学的特点在于作家对传主一生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爱恨情仇都可以是内容的一部分,却不是文字叠加,还要求作者通过对传主履历很好把握,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铺展开来,而不是迁就时下报告文学的通病,从头至尾就是一篇表扬稿。7 b/ |. t/ s: ?2 i) g+ |
1 E4 Y$ R S9 G6 }8 y/ m家忠通过细节的描写,高超地运用文字能力,把传主鲜活的人物形象推到读者的面前,仿佛传主就在我们面前,他的喜怒哀乐,他的脾气暴怒燥时对人不留情面的性格;写他待人真诚言而有信,写他半生清贫的生活只为推广“312经络锻炼法”。* b$ d0 S) {" M; m3 K4 G* y
5 f; R: W# n1 g5 g- }$ M我认为这本长篇传记写得是成功的,而且在其之前所有传记文字都不能启及。可见家忠对这部传记倾注了大量的心血。9 a: w6 O5 B* `3 N
+ \4 l/ x# ^$ K* |* q7 `8 P# y本书里,他调动了文学所能达到的手段,写情感如春风细雨,写传主遭遇不公平地对待时跌宕起伏。: M9 e" T c: s. w8 m, Y
$ i: |( @, y8 X6 P家忠的文字更多写出祝总骧半生呕心沥血发现经络存在继而推广这一锻炼方法,都是在完成“周总理的嘱托″。6 W& L" O/ Q+ M* q) @4 @& ?
& V; p5 z' y8 s# Y7 k3 j! x. @! i# t
这一时间跨度,祝总骧用去了生命历程中的50年,也从50岁开始到如今的百岁,他付出怎样的代价、经过怎样的风雨寒霜,才最终看到秀美的彩虹。这是科学家们值得我们尊重、敬仰最伟大的人格,家忠正是把握住祝总骧做为科学家这个品质,突显他不同常人的鲜明个性:“如裂帛乍响,杯瓶掷地,轰然震耳,挥斥八极”,这个性归属祝总骧而他人不曾有。
9 p# r7 L: G# a( V5 Z$ N
& k% G( ?$ f" G) t* f" T+ g1 u祝总骧和中国众多的中医专家,为全球健康治理开了一个“中国处方”,他呕心沥血地创编的“312经络锻炼法” ,不啻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处方”,期望全世界的人民都能通过锻炼这一简、便、廉、验的集三个穴位按摩、腹式呼吸和两条腿下蹲动作为一体的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人人达到百岁健康。
- m8 d. e5 M2 r7 i/ v+ A. x. _+ ]# E- | i! t0 s
我们有理由相信《祝总骧传》是家忠送给祝总骧教授102岁生日里最厚重、最有纪念意义的礼物。
8 b9 J# N# i w' i+ l! I' Q! {3 N, \( }1 M' s8 y; K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知名报告文学作家)8 i# x7 V7 ?; W. u9 e, Q' ^ R
9 y b' M0 Y3 V
|